李乐怡同学于2016年12月转入金键钢琴学校,师从金晓静老师。
在保持重点初中名列前茅的学科成绩之余,用短短的72节钢琴课完成了上海音协5级到英皇业余最高级八级的飞跃。
这是对“艺术教育与文化学科相得益彰”教育理念的最好印证和诠释。
用音乐的语言快速融入异域的主流文化!在李乐怡同学即将出国求学之际,殷切希望她依然保持学业和音乐并蒂齐放,点亮人生。
巴赫《吉格舞曲》
巴赫的六首法国组曲中,除了最后一套都是献给他极有音乐天赋的年轻妻子安娜·玛格达琳娜的。这些组曲构成了她1722年《键盘小曲集》的开篇部分。
而这首吉格舞曲来源的《G大调第5组曲》,却直到1724年全家从柯滕移居莱比锡后才完成。从这一年起,巴赫在教学中大量使用这六套组曲。
如同巴赫作品中经常出现的,这首吉格舞曲的结构为典型吉格舞曲节奏的三声部赋格,整体上是二段体舞曲。
中国作曲家陈培勋生于香港,曾就读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作曲(1939-1941年)。1949年,他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,在那里教授作曲和管弦乐法。1980年他回到家乡香港,并在浸会大学任教至1986年退休。
陈培勋经常在他的作品中使用广东民间音乐曲调。他改编的这类乐曲在中国广为流传,包括《卖杂货》这首三段体的乐曲。
18世纪70年代以前,海顿因合同条款所限只能为其雇主尼古拉·埃斯特哈齐亲王作曲,除非得到特殊许可。然而,1779年,亲王免除了他的这个义务。他的作品于是得以在巴黎、伦敦和维也纳出版。到18世纪80年代早期时他已经成为欧洲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。这个声誉主要在于他的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,但目前普遍认为,他的钢琴奏鸣曲也同样重要。
海顿在大约35年间(1761-1795年)创作了60多首奏鸣曲。早期的奏鸣曲是为羽管键琴而作,而在1783-1795年间他出版了10首钢琴奏鸣曲,这些奏鸣曲连同莫扎特18世纪80年代的奏鸣曲,代表了维也纳古典风格键盘音乐的顶点。这首《e小调奏鸣曲》就属于其后期的作品,大约创作于1783年并于次年在伦敦出版。这里选取的第一乐章表现了成熟时期海顿的最大热情。
关注该公众号